本篇目录:
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本书目录
1、尽管藏传佛教深奥难解,而且秘不示人,但在本质上仍属于心理学和伦理体系。藏传佛教和荣格心理学,虽然有不同的起源,但是两者都用自己独有的语言和象征阐明了那个普适性的智慧。作者简介 拉德米拉莫阿卡宁(RadmilaMoacanin)出生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(Belgrade)。
2、首先,我们从《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》的开篇——前言,理解佛教这一精神体系的基本概念,特别是着重介绍藏传佛教,以及其中的密宗分支——金刚乘,它们对于个体精神成长的重要性。接着,我们转向心理学大师卡尔·荣格,他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原型的概念,这些都是他研究人类深层心理结构的关键。
3、《心理学与生活》 这本书全面详细,可以让没系统接触过心理学的人初步了解心理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。
4、另外,这类书还包括《人格阴影——起破坏作用的生命力量》(上海译文出版社,2003)、《荣格心理学与佛教》(东方出版社,2004)、《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》(商务印书馆,1996)。
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
1、首先,我们从《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》的开篇——前言,理解佛教这一精神体系的基本概念,特别是着重介绍藏传佛教,以及其中的密宗分支——金刚乘,它们对于个体精神成长的重要性。接着,我们转向心理学大师卡尔·荣格,他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原型的概念,这些都是他研究人类深层心理结构的关键。
2、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为我们对比荣格心理学和藏传佛教的方法,点出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性。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是我为大家带来的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3、荣格是西方心理学家之一,他是最早认识并欣赏东方佛教的心理学本质及其价值的人。经过半世纪的发展,荣格对西方学术思想已经产生重大影响并逐渐演变成两种趋势:一是荣格学派佛教分析师的出现,二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与佛教的交叉学科的发展。①如果认为佛教是近来才被引进西方的宗教那就大错特错了。
佛家的书籍有哪些?心理学的书籍哪些好?
如果只是想初略了解佛教的思想,宗萨钦哲仁波切的《正见》或者圣严法师的《正信的佛教》是值得推荐的书籍。如果想深入了解,可以把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的白话文版本看一到两遍,对佛教的修行次第及思想会有非常整体的把握。
一般书籍:大乘起信论,三阿含,圆觉经,佛学大辞典。净土宗:无量寿经,观无量寿经,阿弥陀经。空宗:大般若,大智度论,金刚经,龙树著作。有宗:熊十力 佛家名相通释,成唯识论,玄奘,窥基著作。华严:华严经,贤首著作。天台:法华经,智者,知礼著作。禅宗:景德传灯录,五灯会元,坛经。
《梦的解析》——弗洛伊德的圣经《精神分析法》——文艺作品分析的必备《形而上学心理学》——前沿的书籍《金刚经说什么》——研究佛学超越宗教性 超越哲学性的一面但要是说一些人对佛学的感悟,那么有不少都是可以阅读的,这个其实无用推荐。
《心经》:佛家经典之一,以心理学和修行为主要内容,强调“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”中的“空”、“无”等概念,能够帮助人们超越痛苦和困境,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。
《追寻生命的意义》作者是弗兰克尔。本书第一部分叙述了弗兰克尔的集中营经历,第二部分阐述了他的意义疗法。本书不仅适合于心理学爱好者,也适合面临挑战希望寻找生活意义的人们;《红楼梦》作者是曹雪芹。这本书以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故事为线索,展开了一个繁复盛大的封建大家庭的世界。
荣格心理学与佛教内容简介
本书涵盖的领域极其丰富,涵盖了心诺斯替教、印度教、炼金术、佛教、道教和基督教等多个宗教传统,以及古代帝王的宗教政策和近世哲学家、文学家的思想。
首先,我们从《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》的开篇——前言,理解佛教这一精神体系的基本概念,特别是着重介绍藏传佛教,以及其中的密宗分支——金刚乘,它们对于个体精神成长的重要性。接着,我们转向心理学大师卡尔·荣格,他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原型的概念,这些都是他研究人类深层心理结构的关键。
尽管藏传佛教深奥难解,而且秘不示人,但在本质上仍属于心理学和伦理体系。藏传佛教和荣格心理学,虽然有不同的起源,但是两者都用自己独有的语言和象征阐明了那个普适性的智慧。作者简介 拉德米拉莫阿卡宁(RadmilaMoacanin)出生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(Belgrade)。
他的学术生涯主要聚焦于心理学和文学研究,他的文章在《读书》等知名杂志上发表,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他与刘耀中合作的《建造灵魂的庙宇——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评传》(1996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)是他的代表作之一,该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探讨了荣格的心理学理论与文学艺术的交融。
荣格是西方心理学家之一,他是最早认识并欣赏东方佛教的心理学本质及其价值的人。经过半世纪的发展,荣格对西方学术思想已经产生重大影响并逐渐演变成两种趋势:一是荣格学派佛教分析师的出现,二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与佛教的交叉学科的发展。①如果认为佛教是近来才被引进西方的宗教那就大错特错了。
如何评价陈兵《佛教心理学》一书
1、陈兵《佛教心理学》一书是一本工具书,它主要是把佛教对心的高度重视通过‘七个心理学源流’跟我们分享。很好!我有一本。图反了。
2、陈兵先生以一己之力,学贯汉传、藏传、南传三系佛教,对佛法精髓的理解不偏不执,一以贯之,全面而精到,深得赵朴初先生、隆莲法师和黄念祖老居士等老一辈教界宿耆大德之赞叹。
3、单就接纳自我这一点而言,佛法的精神与心理学并不冲突。撇开宗教因素,单从佛学研究,推荐你看看《百法明门论》。我比较喜欢广超法师的《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》。另外,陈兵老师所著《佛教心理学》也很全面地介绍了佛教心理学的内容。
4、陈兵对佛教和道教的深入研究,不仅推动了学术界的探讨,还对公众了解和认识宗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。他通过著作和学术活动,为佛教和道教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。陈兵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影响,不仅在国内学术界受到高度评价,也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。
5、陈兵教授对佛教、道教皆有精深之研究,以佛教为主。长于宋元明清道教史、道教炼养学,现重点研究领域为佛教思想、佛教禅定学、佛教心理学以及佛教与现代社会关系等。
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的意思
受想行识亦复如是,佛教用语,是指佛教把所有能识知、能了知的所有现象,都归于“心”这个概念的范围中。“受想行识”是佛教用语,是指“五蕴皆空”中“五蕴”中除了“色蕴”之后的四蕴:“受蕴”“想蕴”“行蕴”“识蕴”。
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指感受、想象、行为、意识这些心理活动也都同样如此,是一种对心理现象的概括和总结。这句话来源于佛教经典,是对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高度抽象和概括。佛教认为,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归结为受、想、行、识四种基本过程。
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的意思是:感受、想象、行动和意识,这四者也同样如此。在佛教中,受想行识是五蕴中的四蕴,涵盖了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四个方面。
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意思如下:出自《般若波若蜜多心经》。这句话的意思是受想行识乃单立四蕴,各取其义。受想行识乃单立四蕴。就是说每一个有每一个的具体意义和行为,这里是说受想行识与色法一样无有差别的,同样互即不异。受、想、行、识它们都是互不分离的,指互不分离,就是指即是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佛教心理学视频讲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的几点解答对大家有用,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,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,给我留言。